作者:一一妈,10年国际学校及课程的筹建/运营/管理经验,众多学生入读常春藤/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学生,海外留学近10年。
上一篇,我讲到小帅同学在申请研究生过程,曾经花费10万人民币购买高端升学服务,最终却并不满意。
因为小帅同学曾在我所在的公司实习过,所以他最一开始来找我的时候,诉求方向是作为他曾经的上级写一篇推荐信。后来演化为“如何更好地将实习经历放入文书”、“推荐信应该展示他哪些优势”到给他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及其他文章提意见,再到模拟面试等等。
在我片段式的参与过程中,我对他购买的高端服务最不满的便是中介机构提供他的推荐信模版,让我想吐槽100次。“他总是会问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有一次解题他使用了另一种方法惊艳到我”。。。这种语句不失为经典,但也同样乏善可陈。推荐信或许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并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一封推荐信的好坏至少可以表明推荐者对被推荐人的了解和爱护程度。
写推荐信跟文书一样,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能够写出学生自身的亮点。在推荐者心中,是什么让被推荐人与众不同。不管是要突出学生学术成绩上优秀的“硬实力”,还是诸如沟通能力、同理心等的“软实力”,推荐信中都要体现出有深度的思考和表达,才能从侧面说明申请人的优秀。
考虑到小帅的求学经历及学校对研究生申请文书的要求,在“如何更好地将实习经历放入文书”上我倾向于写出一定的思考深度。这个深度不是说必须硬要把实习经历跟类似“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大主题联系起来,而是体现在对实习内容的思考,以及由此延展出来的在专业领域上的追求或对未来就业方向等。
同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如何逻辑清晰、简洁明了地表达。我发现优秀如小帅同学也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让我最终和他重新梳理整个文书的结构及调整语言表达。
回想了一下我接触过的众多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跟小帅有类似的问题,下面两点建议是我以小帅同学为例提出,希望可以对其他申请者起到一些帮助。
1. 结构化思维的训练
我们要尊重一个事实,即升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大部分人是很难一下子就处理好大学申请中又多又复杂的信息的。很多学生在最开始面对一堆大学申请所需材料的时候,会出现烦躁或者不知所措的情绪。如果这种“浆糊”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罢工,产生厌烦情绪,亦或是直接放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求助第三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申请国外大学尤其是美国额外复杂,即便是让一个工作很多年的成年人去申请学校,他们未必做的就比学生们更好。在升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多一些运营结构化思维,或许对很多申请者有所帮助。
结构化思维是通过训练获得的。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购买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结构化思维这一理论是作者在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整理出来的,到今天为止仍然被众多想要进入咨询行业的人拿来当教科书。
为什么说结构化思维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你学会剥茧抽丝般梳理清楚问题脉络,还能够帮助你通过多角度深度思考。
举一个小例子。你是否曾经被升学老师在文书修改中这样提问:
你究竟想说什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
我们经常被告知写个人陈述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那么如何做到呢?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明明想得很明白了,可是就是写不明白。我听到过很多这种或类似这种话语。
我不得不感慨,结构化思维或许应该像批判性思维一样被k12的某个阶段重视起来。因为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的你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遭遇这样的尴尬:
来自教授:抱歉我看不懂你的邮件究竟想说什么;
来自面试官:抱歉尽管你讲了3分钟的自我介绍,但我仍然对你一无所知;
来自客户:抱歉,你说了半天我还是没搞懂你介绍的这款产品优点是什么
……
2. 学会“言之有物”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写作文不要“假、大、空”,而是要言之有物,但是很多人做不到。言之有物指描述事务要具体。比如,小帅需要写一封邮件请某位学科教授为他写一封推荐信,但由于该课程已经是几年前上的了,小帅一是不清楚教授是否愿意写推荐信 ,二是如果教授肯写,那么如何清晰表达他现在的情况。
我给他的建议:
首先要写清楚喜欢这门课的原因,有哪一些具体的实例表现出来你的确是喜欢这门课;
第二,这门课中哪些你学到的知识/道理跟你未来的专业相关,或是产生了怎样的一种联系(加强你与教授在学科层面之外更深的连接);
第三,说清楚你请他写推荐信的学校及对应的专业是什么,以及你长远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第四,注意邮件行文格式,重点要加粗,不能把文字随意堆在一起增加阅读难度。
希望这两点建议,可以为未来准备申请海外大学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帮助。